铜参与造血过程,影响了铁的吸收、运输和利用。铜促进铁进入骨髓,加速血红蛋白合成。没有铜,铁就不能传递,铁不能结合在血红蛋白里,红细胞也就不能成熟。食物中含锌、铜、汞、银过多时,可妨碍铜的吸收。锰适量时可改善铜的利用和吸收。
胶原蛋白是人体含量最多的一种蛋白质,是人体结缔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骨骼的核心物质。胶原蛋白质像是几根细绳子一样扭成一束,成为胶原纤维。胶原纤维形成时,必须在胶原蛋白分子内部或分子之间交联起来,才能坚韧有力,强硬耐拉。此种交联反应必须由一种叫做赖氨酸氧化酶的催化反应才能完成。此酶是一种含铜的金属酶,必须具备充分的铜才能起作用。进入老年期后,如果食物中缺乏铜,
缺铜后胶原蛋白及弹力蛋白形成不良,骨质中胶原纤维合成受阻,骨骼发育受限制,临床表现为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X线摄片检查发现,有单纯性骨质疏松、骨膜反应及长骨和脊柱骨刺形成、早产儿不明原因的肋骨骨折等。缺铜会引起心肌细胞氧化代谢紊乱,发展下去产生病理变化。国外报道摄取高锌低铜食物,可使体内胆固醇代谢产生紊乱,易发生心肌损伤,导致冠心病。在心肌梗死死亡者中,发现
铜作为人体中的必需微量元素,总量有100-200毫克,但不同学者的报告常有较大差别。例如,有的报告说,一个体重70千克的人体内含铜总量为50-120毫克,平均约80毫克,其中约50%-70%的铜存在于肌肉及骨骼里,20%左右的铜在肝脏中(可见,肝中铜的浓度比全身平均浓度高得多),5%~10%的铜存在于血液中。成年人每天需要铜0.05、2毫克,孕、产妇和青、少
为了保证人体的健康,人们的日常饮食中应含有足够的铜元素。而卫生的、营养均衡的配餐即能够提供人体正常机能所必需的铜。当然,如同所有的元素和物质一样,铜的日常摄人量过多(日均超过数百毫克)也是不利于人体健康的,会引起胃部不适、呕吐和腹泻。不过,一旦发现原因并不再摄入过多的铜,所有的症状就会消失。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饮用水含铜量的安全标准为2毫克/升,它大约相当于2
钼过多影响铜、钙、磷代谢,钼与铜形成难溶的钼化铜而不能被利用,同时干扰钙和磷的代谢,出现骨骼代谢紊乱,使儿童患佝偻病及软骨病。钼过多时,肝内硫化物氧化酶活性降低,使组织含硫化物增多,造成贫血和白血病,临床已有病例报道。钼与锌、铜、锰、钴等元素也可相互拮抗,因此而抑制、干扰人和动物、植物对钼的吸收。
铜是人体内30余种酶的活性成分,如抗坏血酸氧化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等都含有铜。在新陈代谢中是氧化还原反应体系的一个极有效的催化剂,它在各种化学反应中表现出巨大的多能性。例如人体内三大物质糖、脂肪、蛋白质代谢,最后都要释放能量,生成水。在外界室温的情况下,氢和氧化合成水的反应,会发生爆炸,但在体内由于含铜酶的催化,这个反应却能平稳地进行,铜是生物体中的一个很独特
在人的血液中,铜是铁的“助手”。铜的吸收部位主要是胃和小肠上部。铜在肠中被吸收后进人血液中,80%的结合成血浆铜蓝蛋白。铜在血红蛋白形成中的作用,一般认为是促进对肠道铁的吸收和从肝及网状内皮系统的贮藏中使它释放出来,故铜对于血红蛋白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从食品商品化的角度来看,少量的铜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主要是在食油及含不饱和脂肪的食品中,铜离子实际上起着催化剂的
成年人体内只含有9毫克的钼,钼以钼酸盐的形式被吸收。钼在胃、肠系统的吸收是最高的。在人体中摄取的钼大约有50%进入血液中,但存留的量较少,大部分钼通过肾脏从尿中排泄。钼的代谢是与硫、铜的代谢密切相关的。植物中的钼含量变化较大,与其所生长的土壤有关。膳食中摄人的钼主要来源于动物内脏、肉类、全谷类、麦胚、蛋类、叶类蔬菜和酵母。由于人体对钼的需要量很少,一般从膳食
钼是第42号元素,原子量为95.99。钼在人体中的总含量5—9毫克,虽名曰“钼”,却并不引入注目。但别看它形象渺小,它的存在与否,却使你感受强烈。钼不仅与头发的颜色有关,还与我们的精神状态有关。有它,你可感到精力充沛,神气十足;无它,你会感到疲惫不堪,就像汽车没有了油,皮球没有了气。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本事呢?原来钼是两种在新陈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的酶的组成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