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安全常识:防溺水基本知识

时间:2025-07-16 06:00 阅读数:29人阅读

防溺水基本知识:守护生命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溺水是夏季常见的意外事故,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容易成为溺水事故的高发群体。掌握防溺水基本知识,是预防溺水事故的关键。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防溺水的核心要点。

一、识别危险水域,远离隐患

溺水事故多发生在自然水域(如河流、湖泊、水库)和人工水域(如池塘、工地水坑、游泳池无监护时)。这些水域存在以下风险:

  • 水底地形复杂,暗流、漩涡易将人卷入深处
  • 水温低导致肌肉痉挛,增加溺水风险
  • 水质浑浊或漂浮物多,视线受阻
  • 人工水域可能存在无证经营、救生设备缺失等问题

建议:选择有救生员值守、安全标识明确的正规游泳场所;野外水域需提前确认水深、水流情况,切勿贸然下水。

二、游泳前必须做的准备

下水前需做好三方面准备:

  1. 身体检查:避免空腹或饱腹游泳,避免酒后下水;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皮肤病等疾病者需遵医嘱。
  2. 热身活动:用5-10分钟活动关节、拉伸肌肉,防止抽筋。可进行拍打四肢、转动手腕脚踝、弓步压腿等动作。
  3. 装备检查:确认泳衣/泳帽穿戴整齐,泳镜无破损;选择合适泳圈(儿童需专用浮力设备),避免使用充气玩具替代救生衣。

特别提醒:儿童游泳时需全程由成人陪同,避免离开视线范围。

三、溺水自救与互救的正确方法

自救技巧

  • 保持冷静,避免挣扎消耗体力
  • 仰卧位漂浮,头向后仰,口鼻露出水面
  • 双手划水,推动身体浮出水面
  • 发现岸边时,用脚蹬水向岸边移动

互救原则

  • 优先呼叫救援人员(拨打110/120),同时利用长杆、竹竿、漂浮物递送救援
  • 避免直接下水施救,尤其是不会游泳者
  • 靠近时保持侧身姿势,防止被拖入水中
  • 上岸后立即清理口鼻异物,进行心肺复苏(CPR)

提示:发现他人溺水时,切勿盲目下水,否则可能引发连环溺水事故。

四、溺水后的急救关键步骤

发现溺水者后,需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 清除异物:将溺水者平放,迅速清除口鼻中的泥沙、水草等杂物。
  2. 开放气道:仰头抬颏法打开气道,检查呼吸是否恢复。
  3. 人工呼吸:每30次胸外按压后,给予2次人工呼吸(儿童比例调整为15:2)。
  4. 持续施救:即使溺水者恢复呼吸,仍需送医观察,避免迟发性脑损伤。

注意:按压深度需达到胸廓厚度的1/3(成人5-6厘米,儿童3-4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

五、预防溺水的长期意识培养

防溺水需从日常习惯入手:

  • 家长需定期与孩子沟通水域安全知识,禁止私自下水
  • 学校应将防溺水纳入安全教育课程,组织应急演练
  • 社区需在危险水域设置警示牌、救生设备,加强巡逻
  • 个人应养成“六不”原则: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陪同时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者不擅自下水施救

生命无价,安全第一。通过科学预防和正确应对,可最大限度降低溺水风险。让我们共同守护每一个生命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