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急救小常识大集合
时间:2025-07-13 08:52
阅读数:15人阅读
家庭急救基础:认识常见意外伤害
家庭是安全的港湾,但意外随时可能发生。掌握基础急救知识能关键时刻挽救生命。常见意外包括割伤、烫伤、触电、窒息、骨折等,每种伤害都有相应处理原则。
割伤处理:止血与清洁是关键
锐器割伤是最常见的家庭伤害。立即用干净纱布或毛巾直接压迫止血,抬高受伤部位可减少出血。若伤口较深或持续出血,需用绷带加压包扎,但勿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清洁伤口时用生理盐水或流动清水冲洗,避免使用酒精或碘酒直接涂抹,以免刺激创面。对于小伤口,可用无菌敷料覆盖后贴创可贴;若伤口边缘不整齐或污染严重,建议就医缝合。
烫伤应对:分级处理保安全
烫伤后需根据严重程度分级处理。一度烫伤(皮肤发红、疼痛)可用冷水冲洗15-30分钟,外涂烫伤膏;二度烫伤(出现水泡)避免弄破,用无菌纱布覆盖,及时就医;三度烫伤(皮肤焦黑、失去知觉)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切勿自行处理。烫伤后避免涂抹牙膏、酱油等偏方,以免加重感染。
触电急救:断电优先,心肺复苏
发现有人触电时,第一反应是切断电源,如关闭电闸或用干燥木棍挑开电线。若无法断电,用绝缘物体(如橡胶手套)将触电者与电源分离。触电者脱离电源后,需立即检查呼吸心跳。若呼吸心跳停止,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按压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深度5-6厘米,持续至专业救援到达。
窒息急救:海姆立克法显神威
异物卡喉是儿童及成人常见急症。成人或儿童站立位,施救者站在身后,双臂环抱患者腰部,一手握拳,拇指侧顶住患者上腹部(剑突下方),另一手紧握该拳,快速向上向内冲击,重复5次。婴儿采用俯卧位拍背法,将婴儿趴在大人前臂,头低脚高,用手掌根部在肩胛骨间拍击5次,若未排出异物,再翻转婴儿用食指和中指按压胸骨下半部5次。若窒息者失去意识,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骨折固定:避免二次伤害
发现疑似骨折时,切勿随意移动患者,以免造成二次损伤。可用硬纸板、书本等物品固定骨折部位,保持关节于功能位(如手臂骨折需用夹板固定于躯干旁)。若怀疑脊柱或骨盆骨折,需让患者平卧,用硬板担架搬运,避免扭曲身体。固定后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等待专业救援。
烧伤处理:降温与保湿并重
化学烧伤需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持续15-30分钟,去除残留化学物质。电烧伤需先切断电源,再处理。处理时避免使用冰敷,以免冻伤,可用冷毛巾或冰袋(包裹毛巾)局部降温。清洁伤口后,涂抹烧伤膏并覆盖无菌纱布,保持伤口湿润环境,促进愈合。
中毒急救:区分类型,科学处理
误食药物或毒物时,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同时保留呕吐物或剩余药品样本。若患者意识清醒,可催吐(用手指刺激咽喉部),但仅适用于口服时间短、无腐蚀性毒物的情况。若患者昏迷、抽搐或呕吐物呈咖啡色,切勿催吐,以免窒息。若吸入有毒气体,需将患者移至通风处,解开领口,保持呼吸通畅。
急救误区:避免加重伤害
常见误区包括:用酒精消毒伤口、撕扯水泡、盲目涂抹牙膏、给昏迷者喂水或食物、随意移动颈椎受伤者等。这些行为可能加重伤害,甚至危及生命。急救时应遵循“先救命,后治伤”原则,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
总结:预防与急救并重
家庭急救需结合预防措施。定期检查电器线路、厨房刀具、药品存放等安全隐患,为孩子安装防护栏、安全插座,学习急救知识并定期演练。掌握基础急救技能,不仅能保护自己,也能在他人需要时伸出援手。